拜讀牛記花卉吳明助廠長對拙作的回應,「臺灣蝴蝶蘭產業的冬天即將來臨
之讀後感」,內心不免慚愧,我的確在數字上有一個致命的失誤,這大概足使包
括吳廠長在內之業內有識之士痴之以鼻。事實上,荷蘭Floricultural 於2010 年在美國北加州投資的是3000 萬美金(此金額約10 億臺幣,應該差不多等於國內
前五大蝴蝶蘭業者年營業額的總合);然而,不幸的是,我在花卉園藝282 期卻
誤植300 萬美金。不過,我於2010 年12 月14 應中華盆花發展協會邀擔任「蘭
花病蟲害講習會」講師時,題目是「臺灣蝴蝶蘭產業的全球定位和國際競爭策
略」,投影片和報告裡明確寫的是3000 萬美金!在此,我要深切為我的校稿不力
向吳廠長等花卉園藝讀者道歉。另一方面,我也要感謝吳廠長不吝指出我的錯
誤,使我有機會多少能亡羊補牢。
吳廠長提到:「年產500 萬大苗之設施,…初步投資需五千萬美金。年產2
千萬苗之設備,更需投資2 億美元方能成事,如採用荷蘭式溫室,金額更需加倍。」
對這項專業知識的訓示,我受教了。如果在去年訪問Floricultural 前已得知『如採用荷蘭式溫室年產500 萬大苗要1 億美元方能成事』這項業內知識,我會當面問他們為何只準備3 千萬美金,就能計劃第一年出貨500 萬苗(大、中苗約各一
半,非全是大苗)?身為蝴蝶蘭產業的外行人,我只能忠實記錄Floricultural
的官方說法。除此之外,我還從Floricultural 的結盟夥伴 Matsui Nursery 的老板 Andy Matsui 口中得知:Floricultural 老板的長子已跟妻子在地買了豪宅,準備長期經營美國市場。另外,根據Floricultural 內部精算,他們認為自己這項北美投資案有9 成以上的機會成功擊潰臺灣蝴蝶蘭業者。
拙作另一個引起吳廠長質疑的數據是『荷蘭瓶苗育成率是九成,臺灣瓶苗育
成率是二成五』,我應該從未寫過這樣的話才對!拙作的原文應該是「臺灣蝴蝶
蘭從組織培養出的幼苗到開花的育成率是2 成5,但荷蘭是9 成。」
吳廠長並強調:『老農家之工廠,…育成率則在九成五以上,變異率極小,
週遭朋友的產能、品質也均甚佳,何來2.5 成之育成率的數字,..』我又受教了!
據我所知,德國專業瓶苗代工廠Hark 的育成率是9 成多。牛記花卉的育成率在
九成五以上,這是國際頂尖的成就,顯然極為可喜可賀!
不過,國內一家排名前五大且頗以自家技術為豪的蘭園(銷美為主)親口告訴
我,他們從瓶苗到小苗的育成率是6 成多;別家蘭園有的恐怕5 成。另外,台灣
蝴蝶蘭業者從小苗到大苗的育成率也好像約是6 成多。
俗話說,顧客永遠是對的!賣方通常對自家產品既有信心又自豪。但偶爾傾
聽顧客的反應,對拓展生意絕對是有所助益的。以下就是台灣蝴蝶蘭主要客戶對
台灣蝴蝶蘭品質的一般看法:
中研院經濟所張靜貞教授在其2009 年的研究報告「臺灣蝴蝶蘭國際行銷與
品牌建立之策略研究」曾對臺灣蝴蝶蘭在美國下游的蘭園客戶實地查訪,得到的
反應是「對於台灣業者的苗株品質控管,除了貨品出貨管理程序不盡完善外,當
詢問到植株病毒的問題時,(當地下游)業者也表示目前自台灣進貨的苗株來看,
估計約有50%以上會出現病毒或病菌的情況,其展現的病癥包括葉片有黃化、斑
塊現象;或者有黑頭現象產生。上述現象顯示台灣業者對於提供蝴蝶蘭健康苗株
的理想尚有很大的努力空間。」(見其報告第275 頁)。換句話說,臺灣蝴蝶蘭在
美國下游的蘭園客戶抱怨臺灣供應的大苗(臺灣蝴蝶蘭出口美國以大苗為主),由
於病毒或病菌而耗損,大苗到開花的育成率(以出貨率為準)約是五成!去年訪問
美國時,美國一知名下游的蘭園客戶也一再向我強調:跟臺灣買的大苗,最後只
有6 成能催花出貨;而這4 成損耗,應該要算在跟臺灣買大苗的進貨成本上!
在沒有確切統計數據下,我僅能根據以上資訊估算「臺灣蝴蝶蘭從組織培養
出的幼苗到開花的育成率是2 成5」(計算方式:0.65X0.65X0.6=0.25)。事實上,這個數字不是我率爾提出來的。我們團隊曾訪問國際蝴蝶蘭權威,中興大學的陳
加忠教授,這些其實是他的研究心得(我建議各位向陳加忠教授請教較確實的數
字)。至於荷蘭整體有9 成的育成率(例如:0.97X0.97X0.97=0.91),則是引述自
第1026 期商業周刊的報導「荷蘭五年搶下蝴蝶蘭皇冠」。
荷蘭溫室造價每坪約為48000 元台幣,約是臺灣溫室造價的2~3 倍。但是,
荷蘭人蝴蝶蘭的總育成率約是臺灣人的3 倍;這豈不意謂著荷蘭人也許並不如吳
廠長所評估的需要上億美金的營運資金就足以年產500 萬苗?
最後一點,吳廠長認為敝人「業外之人冒然評論,…典型的斯文辱國,」這
跟『辱國』到底有甚麼相關,我是一頭霧水。臺灣蝴蝶蘭已企業化,應學習自己
承擔企業的風險。若已接獲警告海嘯可能來襲,卻想著反正到時政府會補貼善後
而不未雨綢繆,如此準備慷納稅人之凱是否有點不道德?相信吳廠長和其他蘭園
絕非如此心態,但也請不要誤會,我不是在唱衰臺灣的蝴蝶蘭。我只是就我所觀
察到的可能危機誠恐地儘早向各位業者預警!我衷心希望各位能繼續繁榮壯
大。我謹希望各位能在這不到一年的寶貴預警時間內做充分的準備。這是我寫「臺
灣蝴蝶蘭產業的冬天即將來臨」真正的目的。希望這一切只是我在圮人憂天。但
俗話說,要做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憂患意識只會使各位更強大。
最壞的打算
國際市場競爭的關鍵是技術,技不如人就失去市場。臺灣蝴蝶蘭業者要保持
美國市場的高佔用率就必需在病毒率、雙梗率、和育成率上與荷蘭業者相競爭。
臺灣和荷蘭業者,目前技術上的差距是多少呢?我還注意到臺灣蝴蝶蘭業者的資
訊化管理還沒有上軌道,縮短與荷蘭業者技術上的差距第一步是「數字管理」。
請設想,如果Floricultural 真的如期在今年十月以比臺灣蝴蝶蘭業者低約
30% 的價格在美國出貨500 萬苗(低病毒率和高雙梗率),那對臺灣蝴蝶蘭美國市
場的衝擊會像一場大海嘯,或只是一場虛驚?凡事都有可能,但哪一個機率比較
大?
讓我們先做最壞的打算: Floricultural 的500 萬雙梗苗注入美國市場後,
竟成功地排擠掉臺灣蝴蝶蘭業者約400 萬單梗苗(究竟受影響的苗數目有多少,
業者可自己精算)。這可能使臺灣蝴蝶蘭單梗苗過剩到價格腰斬還未必有地方去
化!?美國一年蝴蝶蘭苗需求約2000 萬株,其中8 百萬株來自臺灣;也就是說,
臺灣在美國市場的市佔率可能因此從4 成劇降至2 成。臺灣蝴蝶蘭出口的47%
是出口到美國市場,這也意謂著明年臺灣蝴蝶蘭的總出口可能會劇降2 成。而這
還只是第一年的衝擊!
Floricultural 其北加州溫室產能最高可以每年生產2000 萬苗,而這正是
美國市場目前一整年的需求量。相較於Floricultural 的直接投資,荷蘭另一家
全球最二大蝴蝶蘭業者(Anthura)則是採國際代工策略進軍美國市場。
現在,歐洲市場約是美國市場的五倍大,但臺灣蝴蝶蘭在歐洲市場的市佔率
應該只是個位數。Floricultural 和Anthura 因歐洲市場的飽合進軍美國市場,
其用意是想在短期內就把臺灣蝴蝶蘭業者逐出美國主流市場,臺灣蝴蝶蘭業者認
為自己能處變不驚的本錢夠雄厚嗎?要知道,如果他們成功進軍了美國市場,會
使臺灣蝴蝶蘭業者的排名重新洗牌:品牌業者少一大塊肉,而為其代工業者則順
勢喝湯。
對荷蘭人的來勢洶洶,臺灣蝴蝶蘭業者有甚麼未雨綢繆的因應策略來防患未
然?我們臺灣蝴蝶蘭要如何避免連美國市場也被邊緣化到市佔率也跟在歐洲一
樣降到個位數?
最好的準備
敝人以為美系臺灣蝴蝶蘭業者是否可以省思先持盈保泰,暫緩擴充溫室產
能,待觀察Floricultural 的加州溫室一段時間的實際表現後再重新調整策略?
Floricultural 和Anthura 為達到經濟規模的量產優勢而犧牲品種多樣性。
荷蘭品種有限的弱勢卻剛好是臺灣「蝴蝶蘭品種王國」的優勢。消費者喜好多樣
性,因為買花是用來裝飾,當然不希望跟眾鄰居們的花長的像同一個模子鑄出來
的。而且,在歐洲、美國等地方,蝴蝶蘭是一種日常消費品,一般上班族下班後
路過超市,就可能順手買一盆回家作為家庭裝飾,她或他如果還有選擇的話,絕
不可能每次都買看起來長的一個樣子的花。這就是台灣蝴蝶蘭產業的機會:多樣
性的小眾市場。眾多的小眾市場累積起來就是一塊大市場;跟荷蘭競爭,台灣要
積小勝而成大勝!
台灣蝴蝶蘭產業的全球定位當然是要發揮「蝴蝶蘭品種王國」的國際優勢,
所以國際競爭策略之一是:
(1) 發展國際級的專業蘭苗組培代工廠,如同半導體產業的臺積電和聯電一樣;
在品質、管理上達到與Hark 的水準後(臺灣人在精密度、複雜度、科技含量
遠勝組培業的半導體產業能做到世界一流,在技術已極為成熟的人力密集組
培業卻做不到,好像沒有天理!),以成本優勢(歐洲人工太貴)強佔Hark 的
組培代工市場,也迫使Floricultural 將組培業務交給臺灣來做。
(2) 利用專業蘭苗組培代工廠的產能,孕育出像聯發科那樣的專業的育種研發公
司,出口品種+蘭苗,而非出口品種!而這些數百家小育種研發蘭園育種出
無病毒率、雙梗的品種選擇,一點一滴地吃下多樣性的小眾市場,累積下來,
就侵吞了Floricultural 和Anthura 的大市場。
面對可能的海嘯,我非常同意吳廠長所建議,業者辦一公聽會,但不是跟我
辯論,我業外之人何足道哉!如何達成以上二個目標,或業者有更好的策略,才
是該討論的重點。解決問題需要集合眾人專業和資源,「同心協力」合作。目前,
官府有資源,學者有技術(如國際蝴蝶蘭權威中興大學的陳加忠教授);事實上,
「出口品種+蘭苗,而非出口品種!」就是陳加忠教授的真知灼見。臺灣蝴蝶蘭
業者早該結合產、官、學集思廣益,研究未雨綢繆的因應策略來防患未然。若大
家真能好好地「同心協力」;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數字是死的,蝴蝶蘭是活的!現在我用冰冷的數字來分析活的蝴蝶蘭,「差
之千里」恐在所難免;若業界先進覺得盡是「滿紙荒唐言」,請大人們海涵,一
笑置之。但若有人認為我也許說了些可供參考之處,且姑妄聽之。
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
台灣蝴蝶蘭產業的冬天即將來臨
歐洲是全球最大的蝴蝶蘭市場,年需求約一億株,約佔全球蝴蝶蘭市場的4 成。然而,台灣在這全球最大的蝴蝶蘭市場幾乎撒羽而歸,市佔率只剩幾個百分點。陳加忠教授表示:在全球蝴蝶蘭市場上,荷蘭業者約佔5成,是名副其實的「蝴蝶蘭王國」; 而台灣市佔率已不到㆓成,但品種良多,是公認的「蝴蝶蘭品種王國」。旨哉斯言!「蝴蝶蘭品種王國」的優勢是品種繁多,花色漂亮; 但劣勢是溫室技術和栽培管理技術比不㆖已㈲百年花卉栽培歷史的荷蘭,以致於品質不佳和不穩定。
以歐美顧客的眼光來看,蝴蝶蘭苗的品質主要呈現在兩方面: 病毒率和雙梗率! 這是因為高病毒率增加病毒傳染給整個溫室蘭苗的機率,會導致高耗損的生產成本。而能開出雙梗的花比只能開出單梗的花,更豐富漂亮,以㉃於歐洲和美國的消費者願意多花㉃少30〜50% 的價錢購買能雙梗開花的蝴蝶蘭; 所以,歐美蘭園顧客都期望買來的蘭苗都能雙梗開花而非只能單梗開花,以賣更好的價錢。因為,佔用了同樣的溫室空間和週期,接受了同等的㆟力和物料照顧後,單梗的賣價硬是比雙梗的少一大截。若㆒㆘游蘭園買的苗,開的全是單梗,那他可能要虧大錢了!這是歐洲下游蘭園不願意跟台灣進貨的一重大原因,因為台灣培育的品種大概只㈲2〜4成是雙梗,而荷蘭培育的品種大概9成以上是雙梗。
另㆒方面,台灣蝴蝶蘭業者的病毒率約是荷蘭業者的5倍,這影響到育成率:台灣蝴蝶蘭從組織培養出的幼苗到開花的育成率是2成一5,但荷蘭是9成。所以,雖然台灣蝴蝶蘭苗空運到歐洲還㈲15%的價格㊝惠,但對㆘游蘭園客戶而言,計入過低育成率造成的耗損後,其實是更貴。這是歐洲下游蘭園不願意跟台灣進貨的另一重大原因。簡單的說,就是技不如人!台灣蝴蝶蘭苗的品質,病毒率太高和雙梗率太低,於是在歐洲市場㆖無法跟荷蘭業者競爭。
美國㆒年蝴蝶蘭苗需求約2000萬㈱,其中8百萬㈱來自台灣;也就是說,台灣在美國市場的市佔率約4 成。雖然歐洲市場是美國市場的㈤倍大,歐洲市場僅佔台灣年出口的10%。相對地,台灣蝴蝶蘭出口的47% 卻是出口到美國市場。所以,美國市場是台灣蝴蝶蘭不能再輸的戰場。然而,這場已持續數年的盛宴可能會在明年被荷蘭翻桌!
美國蝴蝶蘭市場現年需求僅二千萬㈱,儘是歐洲市場的1/5;在文化、消費習性、和人口相近的條件下,美國蝴蝶蘭市場經過適當的開發和推廣,是㈲可能在將來成長3、4倍。因此,荷蘭業者會相繼到美國來拓展生意只是遲早問題,不可能讓台灣蝴蝶蘭產業獨享這塊大餅太久。事實上, 荷蘭㆒全球最大蝴蝶蘭業者 (Floricultural)於2010 年挾帶300萬美金(此金額約是國內前㈤大蝴蝶蘭業者年營業額的總合),在美國北加州先期投㈾180萬美㈮,建立荷蘭規格先進溫室,高度㉂動化(見圖㆒和圖㆓)。溫室材料和設計來㉂荷蘭,建造已大致完成; 預計2011 年10月出貨5百萬苗。其溫室產能最高可以每年生產2000萬苗,而這正是美國市場目前㆒整年的需求量。相較於Floricultural的直接投㈾,荷蘭另一家全球最二大蝴蝶蘭業者(Anthura)則是採國際㈹工策略,已與一國內業者和一上海台商合作,分別著其在南加州和加拿大設溫室㈹工生產,再銷往美國。
荷蘭的最低薪㈾每小時15歐元比現在美國最低薪㈾每小時不到8美元還低。故台灣出口蘭苗到歐洲沒㈲競爭力,那出口到美國將比荷蘭業者更缺乏價格競爭力;這是因為美國的勞力和生產成本比荷蘭的便宜許多。荷蘭業者也完全不需要台灣獨㈲的介質輸美優惠,他們直接在美國從幼苗開始種,這樣更划算。
台灣蝴蝶蘭業者出口大苗給美國下游蘭園客戶的售價每㈱約3.5 美元;國內一些大型業者,也在美國投㈾溫室,將從台灣自家蘭園進口來的大苗栽培至抽(花)梗苗再出售。而溫室栽培每月成本至少約0.5美元,若不計耗損,二個月栽培長成抽梗苗的成本約是4.5 美元。但是,Floricultural已跟台灣在美國的客戶報價:抽梗苗,每㈱4.25 美元。㆓者報價似乎相差不大,但此階段的育成率,台灣業者低於荷蘭業者3成;因有3成以上耗損,台灣抽梗苗的實際成本價約5.5美元。而且,整體而言,台灣蝴蝶蘭的雙梗率可能不到4成,但荷蘭業者保證雙梗。也就是說,荷蘭業者將以比台灣蝴蝶蘭業者低約30% 的價格提供雙梗苗,栽培成花後賣到市場上,售價可以比台灣的單梗苗多30%(見表1)!當地蘭園業者將來會跟誰進貨,可想而知。
㈲台灣業者懷疑荷蘭人若把溫室成本攤提後,不可能還賣這麼便宜。但是Floricultural內部精算,賣每㈱4.25 美元的價格還㈲0.5美元的利潤,第一年計劃出貨5百萬苗,估可獲利250萬美元,第一年就足以回收它先期購買土地和建溫室的1800萬美金投資的一成多。
如果Floricultural如預期的在今年年底供應5百萬㈱蝴蝶蘭苗到美國市場,再加上Anthura和台灣本身正預計增產的產能;可能使美國市場突然供過於求數百萬㈱蝴蝶蘭苗,勢必擠壓台灣蝴蝶蘭業者的市佔率,到時台灣的單梗苗大概連價格腰斬都賣不出去。此外,Floricultural北加州溫室產能最高每年生產2000萬苗,正是美國市場㆒年總需求;其用意是想在短期內就把台灣蝴蝶蘭業者逐出美國主流市場。果如此,那麼台灣蝴蝶蘭在美國市場的市佔率跟在歐洲㆒樣降到個位數和台灣蝴蝶蘭出口腰斬,大概只是時間問題。
今年底將會是台灣蝴蝶蘭產業的冬天,而且恐怕會一年比一年寒冷! 但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荷蘭業者為達到經濟規模的量產㊝勢而犧牲品種多樣性。荷蘭品種㈲限的弱勢卻剛好是台灣「蝴蝶蘭品種王國」的優勢。消費者喜好多樣性,因為買花是用來裝飾,當然不希望跟眾鄰居們的花長的像同一個模子鑄出來的。這就是台灣蝴蝶蘭產業的機會:多樣性的小眾市場。眾多的小眾市場累積起來就是㆒塊大市場;跟荷蘭競爭,台灣要積小勝而成大勝!既然技不如人,台灣就應該在技術上精進。可是這幾年由於陰錯陽差運氣好,台灣蝴蝶蘭業者忙著出貨賺錢,無暇提昇品質。所以如果明年寒冬真的來臨,希望農委會不要再拿納稅人的錢善後,畢竟,他們這幾年也著實賺了一些。還有近一年的時間,希望台灣蝴蝶蘭產業能未雨綢繆,再次茁壯。
以歐美顧客的眼光來看,蝴蝶蘭苗的品質主要呈現在兩方面: 病毒率和雙梗率! 這是因為高病毒率增加病毒傳染給整個溫室蘭苗的機率,會導致高耗損的生產成本。而能開出雙梗的花比只能開出單梗的花,更豐富漂亮,以㉃於歐洲和美國的消費者願意多花㉃少30〜50% 的價錢購買能雙梗開花的蝴蝶蘭; 所以,歐美蘭園顧客都期望買來的蘭苗都能雙梗開花而非只能單梗開花,以賣更好的價錢。因為,佔用了同樣的溫室空間和週期,接受了同等的㆟力和物料照顧後,單梗的賣價硬是比雙梗的少一大截。若㆒㆘游蘭園買的苗,開的全是單梗,那他可能要虧大錢了!這是歐洲下游蘭園不願意跟台灣進貨的一重大原因,因為台灣培育的品種大概只㈲2〜4成是雙梗,而荷蘭培育的品種大概9成以上是雙梗。
另㆒方面,台灣蝴蝶蘭業者的病毒率約是荷蘭業者的5倍,這影響到育成率:台灣蝴蝶蘭從組織培養出的幼苗到開花的育成率是2成一5,但荷蘭是9成。所以,雖然台灣蝴蝶蘭苗空運到歐洲還㈲15%的價格㊝惠,但對㆘游蘭園客戶而言,計入過低育成率造成的耗損後,其實是更貴。這是歐洲下游蘭園不願意跟台灣進貨的另一重大原因。簡單的說,就是技不如人!台灣蝴蝶蘭苗的品質,病毒率太高和雙梗率太低,於是在歐洲市場㆖無法跟荷蘭業者競爭。
美國㆒年蝴蝶蘭苗需求約2000萬㈱,其中8百萬㈱來自台灣;也就是說,台灣在美國市場的市佔率約4 成。雖然歐洲市場是美國市場的㈤倍大,歐洲市場僅佔台灣年出口的10%。相對地,台灣蝴蝶蘭出口的47% 卻是出口到美國市場。所以,美國市場是台灣蝴蝶蘭不能再輸的戰場。然而,這場已持續數年的盛宴可能會在明年被荷蘭翻桌!
美國蝴蝶蘭市場現年需求僅二千萬㈱,儘是歐洲市場的1/5;在文化、消費習性、和人口相近的條件下,美國蝴蝶蘭市場經過適當的開發和推廣,是㈲可能在將來成長3、4倍。因此,荷蘭業者會相繼到美國來拓展生意只是遲早問題,不可能讓台灣蝴蝶蘭產業獨享這塊大餅太久。事實上, 荷蘭㆒全球最大蝴蝶蘭業者 (Floricultural)於2010 年挾帶300萬美金(此金額約是國內前㈤大蝴蝶蘭業者年營業額的總合),在美國北加州先期投㈾180萬美㈮,建立荷蘭規格先進溫室,高度㉂動化(見圖㆒和圖㆓)。溫室材料和設計來㉂荷蘭,建造已大致完成; 預計2011 年10月出貨5百萬苗。其溫室產能最高可以每年生產2000萬苗,而這正是美國市場目前㆒整年的需求量。相較於Floricultural的直接投㈾,荷蘭另一家全球最二大蝴蝶蘭業者(Anthura)則是採國際㈹工策略,已與一國內業者和一上海台商合作,分別著其在南加州和加拿大設溫室㈹工生產,再銷往美國。
荷蘭的最低薪㈾每小時15歐元比現在美國最低薪㈾每小時不到8美元還低。故台灣出口蘭苗到歐洲沒㈲競爭力,那出口到美國將比荷蘭業者更缺乏價格競爭力;這是因為美國的勞力和生產成本比荷蘭的便宜許多。荷蘭業者也完全不需要台灣獨㈲的介質輸美優惠,他們直接在美國從幼苗開始種,這樣更划算。
台灣蝴蝶蘭業者出口大苗給美國下游蘭園客戶的售價每㈱約3.5 美元;國內一些大型業者,也在美國投㈾溫室,將從台灣自家蘭園進口來的大苗栽培至抽(花)梗苗再出售。而溫室栽培每月成本至少約0.5美元,若不計耗損,二個月栽培長成抽梗苗的成本約是4.5 美元。但是,Floricultural已跟台灣在美國的客戶報價:抽梗苗,每㈱4.25 美元。㆓者報價似乎相差不大,但此階段的育成率,台灣業者低於荷蘭業者3成;因有3成以上耗損,台灣抽梗苗的實際成本價約5.5美元。而且,整體而言,台灣蝴蝶蘭的雙梗率可能不到4成,但荷蘭業者保證雙梗。也就是說,荷蘭業者將以比台灣蝴蝶蘭業者低約30% 的價格提供雙梗苗,栽培成花後賣到市場上,售價可以比台灣的單梗苗多30%(見表1)!當地蘭園業者將來會跟誰進貨,可想而知。
㈲台灣業者懷疑荷蘭人若把溫室成本攤提後,不可能還賣這麼便宜。但是Floricultural內部精算,賣每㈱4.25 美元的價格還㈲0.5美元的利潤,第一年計劃出貨5百萬苗,估可獲利250萬美元,第一年就足以回收它先期購買土地和建溫室的1800萬美金投資的一成多。
如果Floricultural如預期的在今年年底供應5百萬㈱蝴蝶蘭苗到美國市場,再加上Anthura和台灣本身正預計增產的產能;可能使美國市場突然供過於求數百萬㈱蝴蝶蘭苗,勢必擠壓台灣蝴蝶蘭業者的市佔率,到時台灣的單梗苗大概連價格腰斬都賣不出去。此外,Floricultural北加州溫室產能最高每年生產2000萬苗,正是美國市場㆒年總需求;其用意是想在短期內就把台灣蝴蝶蘭業者逐出美國主流市場。果如此,那麼台灣蝴蝶蘭在美國市場的市佔率跟在歐洲㆒樣降到個位數和台灣蝴蝶蘭出口腰斬,大概只是時間問題。
今年底將會是台灣蝴蝶蘭產業的冬天,而且恐怕會一年比一年寒冷! 但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荷蘭業者為達到經濟規模的量產㊝勢而犧牲品種多樣性。荷蘭品種㈲限的弱勢卻剛好是台灣「蝴蝶蘭品種王國」的優勢。消費者喜好多樣性,因為買花是用來裝飾,當然不希望跟眾鄰居們的花長的像同一個模子鑄出來的。這就是台灣蝴蝶蘭產業的機會:多樣性的小眾市場。眾多的小眾市場累積起來就是㆒塊大市場;跟荷蘭競爭,台灣要積小勝而成大勝!既然技不如人,台灣就應該在技術上精進。可是這幾年由於陰錯陽差運氣好,台灣蝴蝶蘭業者忙著出貨賺錢,無暇提昇品質。所以如果明年寒冬真的來臨,希望農委會不要再拿納稅人的錢善後,畢竟,他們這幾年也著實賺了一些。還有近一年的時間,希望台灣蝴蝶蘭產業能未雨綢繆,再次茁壯。
對亞太花卉交易中心的一點建議
眾所周知,東協加六(中國、日本、韓國、印度、紐西蘭、澳洲)即將成為世界上最
大的自由貿易區之一。而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日本第三,德國第四。現在亞洲也同時是花卉製造商的主要基地之一,顯而易見地,將來亞洲就算不是世界花卉第一大消費地,也將成為世界花卉的主要消費地。然而,在這即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的經濟區中卻尚未設有一個整合的花卉交易市場。而亞洲中,又以中國為最大市場。臺灣顯然有許多成為亞太花卉交易中心的優勢。譬如:
• 臺灣位於亞太最富裕經濟體(東京、首爾、北京、上海、廣州、香港、新加坡、雪梨等)的中心位置。
• 臺灣人會說中、日、英語。
• 臺灣與中國簽定ECFA。
• 臺灣有足夠的農業腹地和農業人才,非東協諸國(包含香港、新加坡)所能比擬。
• 臺灣地處亞熱帶,比日韓有氣候和文化上的優勢。
• 臺灣比中國重視植物品種權。
• 臺灣有比中國更完善的信用交易機制。
然而,臺灣的問題是花卉交易的軟硬體基礎建設不足、花卉進出口各國的關稅和檢疫、缺乏國際級花卉交易人才、國際級花卉種植技術等障礙。而這些全是荷蘭FloraHolland 的強項。
政府當初在缺人才、技術、和經驗的條件下,李國鼎等人力排眾議,扶植臺積電的成
立,進而孕育了臺灣完整的 IT 產業。其作法是由政府開發基金出資45%,再邀請臺朔等企業回饋性的出錢;最重要得是,修改稅則,說服荷蘭飛利浦也出資入股並提供技術支援和專利傘保護。這使得臺灣能迅速縮短學習曲線,拉近與先進技術的差距,很快的成為全球最大晶片代工國。飛利浦和開發基金也都因此項投資大賺數十倍。
這個極度成功的台荷案例,可以應用在臺灣成為亞太花卉拍賣集散中心的合作上。也就是說,政府可以再考慮由開發基金出資,也邀請得利於早期以「農業扶持工業」政策的企業家有錢出錢。最關鍵的是,說服荷蘭FloraHolland 出資入股並提供技術支援(如拍賣軟體、批發交易資料庫的移轉等)於這家公司,這應該是雙贏的策略:這家台荷合資公司可以協助荷蘭FloraHolland 拓展掘起的中國市場,而臺灣也可以藉荷蘭FloraHolland 的加持成為亞太花卉重鎮。
現在,日本、香港、新加坡、紐西蘭、澳洲、中國等地已有許多荷FloraHolland 的客戶,假使FloraHolland 在臺灣成立一個亞太花卉拍賣集散中心, 為了省買賣雙方的成本和時間,當把這些亞太客戶轉介到臺灣亞太花卉拍賣集散中心交易時,臺灣亞太花卉拍賣集散中心立刻就有了基本客戶,不用擔心變成蚊子館,也不用花納稅人大錢在國際間打廣告,慢慢建立商譽。相反地,我們可以利用FloraHolland 的品牌商譽吸引國家顧客。
最重要的,昆明花卉拍賣交易中心(KIFA)總投資額1 千8 百萬美元(不到6 億臺幣),有3 個拍賣鐘,拍賣廳有300 個席位。相信臺灣成立一個亞太花卉拍賣集散中心所涉及投資金額,跟臺灣在獎勵半導體、面板等產業比起來,大概少三、四個零。
如果沒有荷蘭飛利浦技術支援和專利傘保護,臺積電生產的晶片在國際上恐怕連賣都不能賣。臺灣位居亞太交通樞紐,如同荷蘭在歐洲的置中位置一般;於是,荷蘭三百多年前就把臺灣發展成她的亞太營運中心。如今,荷蘭花卉拍賣市場執世界牛耳。而亞太花卉交易,尚未整合。在此之天時之下,而臺灣有建立亞太花卉拍賣交易中心的地利、人和(與荷蘭)之便。藉著荷蘭FloraHolland 的加持,臺灣較易在檢疫和品質上突破。
臺灣要亞太花卉拍賣交易中心,我認為有二項關鍵要件,缺一不可:
1. 荷蘭FloraHolland 願意來臺灣設立亞太花卉拍賣中心。
建議政府邀請荷蘭FloraHolland 到臺灣考察評估,看臺灣是否有條件成為亞太花卉拍賣中心。畢竟,這世界還有誰比他們更專業。請他們提出待改進之處。臺灣也邀請國內園藝花卉、溫室、拍賣、貿易等專家學者提出自己的報告。兩造比照,再就實體基礎建設(例:冷儲設備,運輸系統)以及法律基礎建設之完善(例:稅、植物多品種權、所有權)等議題進行討論磋商。如果成功達成協議,荷蘭FloraHolland 將有兩個拍賣中心,一東一西,不僅相輔相成,同時促進良性競爭。但如果有難以調合的歧異,使合作案破局。我會建議臺灣終止推動亞太花卉拍賣中心,以免又多了一個蚊子館,浪費納稅人的稅金。想想看,要是臺積電當時一切閉門造車,現在會是甚麼局面。我認為這可在半年左右完成評估報告,剩下的半年台荷就細節磋商,達成協議或無疾而終。總花費不到千萬臺幣。
2. 臺灣必須要先成為一花卉島,就近生產供應此花卉交易中心的各式各樣花卉。如果蓋了一個交易中心,臺灣卻還不是花卉生產基地,那這個中心會成為蚊子館! 另一方面,如果沒有一個國際級的花卉交易中心,這個花卉島也種不起來!
臺灣在農地腹地和成本上有巨大的優勢和潛力成為亞太花卉島:
• 荷蘭農地的價格是臺灣農地價格的約3 倍。
• 荷蘭最低工資是15 歐元,換算後相當於每小時630 元台幣,約是臺灣人工的6 倍。
• 荷蘭溫室造價每坪約為48000 元台幣,約是臺灣溫室造價的2~3 倍。
• 台灣土地面積約3.6 萬平方公里,其中農地約占0.88 萬平方公里。而荷蘭國土總面積4.1 萬平方公里,但因25%陸地面積低於海平面,其陸地面積3.1 萬平方公里,與台灣相當,然而其農地約占1.95 萬平方公里,比臺灣多一倍多。
• 但臺灣休耕面積達廿四萬公頃,與稻作面積相當。
• 政府鼓勵休耕之後的廿五年間,休耕稻田累積約達兩百四十三點八萬公頃,相關產業的經濟損失粗估超過六百億元。
但臺灣在溫室、種植管理、種球上需要荷蘭的技術移轉。因此,為適當地提供亞太花卉拍賣中心足夠多樣的花卉種類,臺灣應不儘邀請荷蘭FloraHolland 的花卉交易中心的投資,也要配套地邀請荷蘭FloraHolland 的股東花農透過國際外包方式或外國直接投資的方式,在臺灣進行合作生產。這樣可使臺灣同時成為亞太國際級的花卉交易中心和花卉島。
大的自由貿易區之一。而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日本第三,德國第四。現在亞洲也同時是花卉製造商的主要基地之一,顯而易見地,將來亞洲就算不是世界花卉第一大消費地,也將成為世界花卉的主要消費地。然而,在這即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的經濟區中卻尚未設有一個整合的花卉交易市場。而亞洲中,又以中國為最大市場。臺灣顯然有許多成為亞太花卉交易中心的優勢。譬如:
• 臺灣位於亞太最富裕經濟體(東京、首爾、北京、上海、廣州、香港、新加坡、雪梨等)的中心位置。
• 臺灣人會說中、日、英語。
• 臺灣與中國簽定ECFA。
• 臺灣有足夠的農業腹地和農業人才,非東協諸國(包含香港、新加坡)所能比擬。
• 臺灣地處亞熱帶,比日韓有氣候和文化上的優勢。
• 臺灣比中國重視植物品種權。
• 臺灣有比中國更完善的信用交易機制。
然而,臺灣的問題是花卉交易的軟硬體基礎建設不足、花卉進出口各國的關稅和檢疫、缺乏國際級花卉交易人才、國際級花卉種植技術等障礙。而這些全是荷蘭FloraHolland 的強項。
政府當初在缺人才、技術、和經驗的條件下,李國鼎等人力排眾議,扶植臺積電的成
立,進而孕育了臺灣完整的 IT 產業。其作法是由政府開發基金出資45%,再邀請臺朔等企業回饋性的出錢;最重要得是,修改稅則,說服荷蘭飛利浦也出資入股並提供技術支援和專利傘保護。這使得臺灣能迅速縮短學習曲線,拉近與先進技術的差距,很快的成為全球最大晶片代工國。飛利浦和開發基金也都因此項投資大賺數十倍。
這個極度成功的台荷案例,可以應用在臺灣成為亞太花卉拍賣集散中心的合作上。也就是說,政府可以再考慮由開發基金出資,也邀請得利於早期以「農業扶持工業」政策的企業家有錢出錢。最關鍵的是,說服荷蘭FloraHolland 出資入股並提供技術支援(如拍賣軟體、批發交易資料庫的移轉等)於這家公司,這應該是雙贏的策略:這家台荷合資公司可以協助荷蘭FloraHolland 拓展掘起的中國市場,而臺灣也可以藉荷蘭FloraHolland 的加持成為亞太花卉重鎮。
現在,日本、香港、新加坡、紐西蘭、澳洲、中國等地已有許多荷FloraHolland 的客戶,假使FloraHolland 在臺灣成立一個亞太花卉拍賣集散中心, 為了省買賣雙方的成本和時間,當把這些亞太客戶轉介到臺灣亞太花卉拍賣集散中心交易時,臺灣亞太花卉拍賣集散中心立刻就有了基本客戶,不用擔心變成蚊子館,也不用花納稅人大錢在國際間打廣告,慢慢建立商譽。相反地,我們可以利用FloraHolland 的品牌商譽吸引國家顧客。
最重要的,昆明花卉拍賣交易中心(KIFA)總投資額1 千8 百萬美元(不到6 億臺幣),有3 個拍賣鐘,拍賣廳有300 個席位。相信臺灣成立一個亞太花卉拍賣集散中心所涉及投資金額,跟臺灣在獎勵半導體、面板等產業比起來,大概少三、四個零。
如果沒有荷蘭飛利浦技術支援和專利傘保護,臺積電生產的晶片在國際上恐怕連賣都不能賣。臺灣位居亞太交通樞紐,如同荷蘭在歐洲的置中位置一般;於是,荷蘭三百多年前就把臺灣發展成她的亞太營運中心。如今,荷蘭花卉拍賣市場執世界牛耳。而亞太花卉交易,尚未整合。在此之天時之下,而臺灣有建立亞太花卉拍賣交易中心的地利、人和(與荷蘭)之便。藉著荷蘭FloraHolland 的加持,臺灣較易在檢疫和品質上突破。
臺灣要亞太花卉拍賣交易中心,我認為有二項關鍵要件,缺一不可:
1. 荷蘭FloraHolland 願意來臺灣設立亞太花卉拍賣中心。
建議政府邀請荷蘭FloraHolland 到臺灣考察評估,看臺灣是否有條件成為亞太花卉拍賣中心。畢竟,這世界還有誰比他們更專業。請他們提出待改進之處。臺灣也邀請國內園藝花卉、溫室、拍賣、貿易等專家學者提出自己的報告。兩造比照,再就實體基礎建設(例:冷儲設備,運輸系統)以及法律基礎建設之完善(例:稅、植物多品種權、所有權)等議題進行討論磋商。如果成功達成協議,荷蘭FloraHolland 將有兩個拍賣中心,一東一西,不僅相輔相成,同時促進良性競爭。但如果有難以調合的歧異,使合作案破局。我會建議臺灣終止推動亞太花卉拍賣中心,以免又多了一個蚊子館,浪費納稅人的稅金。想想看,要是臺積電當時一切閉門造車,現在會是甚麼局面。我認為這可在半年左右完成評估報告,剩下的半年台荷就細節磋商,達成協議或無疾而終。總花費不到千萬臺幣。
2. 臺灣必須要先成為一花卉島,就近生產供應此花卉交易中心的各式各樣花卉。如果蓋了一個交易中心,臺灣卻還不是花卉生產基地,那這個中心會成為蚊子館! 另一方面,如果沒有一個國際級的花卉交易中心,這個花卉島也種不起來!
臺灣在農地腹地和成本上有巨大的優勢和潛力成為亞太花卉島:
• 荷蘭農地的價格是臺灣農地價格的約3 倍。
• 荷蘭最低工資是15 歐元,換算後相當於每小時630 元台幣,約是臺灣人工的6 倍。
• 荷蘭溫室造價每坪約為48000 元台幣,約是臺灣溫室造價的2~3 倍。
• 台灣土地面積約3.6 萬平方公里,其中農地約占0.88 萬平方公里。而荷蘭國土總面積4.1 萬平方公里,但因25%陸地面積低於海平面,其陸地面積3.1 萬平方公里,與台灣相當,然而其農地約占1.95 萬平方公里,比臺灣多一倍多。
• 但臺灣休耕面積達廿四萬公頃,與稻作面積相當。
• 政府鼓勵休耕之後的廿五年間,休耕稻田累積約達兩百四十三點八萬公頃,相關產業的經濟損失粗估超過六百億元。
但臺灣在溫室、種植管理、種球上需要荷蘭的技術移轉。因此,為適當地提供亞太花卉拍賣中心足夠多樣的花卉種類,臺灣應不儘邀請荷蘭FloraHolland 的花卉交易中心的投資,也要配套地邀請荷蘭FloraHolland 的股東花農透過國際外包方式或外國直接投資的方式,在臺灣進行合作生產。這樣可使臺灣同時成為亞太國際級的花卉交易中心和花卉島。
台灣應成亞太花卉中心
2010.4.21 中國時報 羅竹平
臺灣位居亞太交通樞紐,如同荷蘭在歐洲的中心位置一般;於是,荷蘭三百多
年前就把臺灣發展成她的亞太營運中心。如今,荷蘭花卉拍賣市場執世界牛耳,而
亞太花卉交易,尚未整合。筆者認為,現今臺灣確有建立亞太花卉拍賣交易中心的
地利、人和(與荷蘭的歷史關係)之便。
但是,臺灣是否能成為亞太花卉拍賣交易中心之一的先決條件:一是與東協加
六(中、日、韓、紐、澳、印)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特別是與中國的ECFA;其
實,若無ECFA,任何的「亞太中心」都是緣木求魚。二是臺灣能否培養足夠完
整的花卉拍賣交易的專業人才。
就GDP總值而言,跟歐盟、美國比起來,東協加六將會是全球最大市場。就
花卉的供應和消費,相信這個亞太經濟區塊也將形成超過歐盟、美國,成為全球最
大的花卉供應和需求中心。也就是說,跟花卉市場已成熟的歐盟、美國比較起來,
這個將由中國主導的亞太經濟區塊,花卉市場有爆炸性成長的潛力。但是,這個亞
太經濟區塊卻還沒有一個整合花卉供應和需求的花卉拍賣交易「市場」。
政府當初在缺人才、技術、和經驗的條件下,李國鼎等人力排眾議,扶植臺積
電成立,進而孕育了臺灣完整的IT產業。其做法是由政府先派一種子團隊到美國
RCA購買並學習完整的半導體技術。培養了足夠的本土人才和技術後,行政院才
由開發基金出資四五%;最重要的是,修改稅則,說服荷蘭飛利浦也出資入股並提
供技術支援和專利傘保護。這使得臺灣能迅速縮短學習曲線,拉近與先進技術的差
距,很快的成為全球最大晶片代工國。飛利浦也都因此項投資大賺數十倍。
這個極度成功的台荷案例,可以應用在臺灣成為亞太花卉拍賣集散中心的合作
上。也就是說,台荷可以用joint venture 的模式,由臺灣出資,荷蘭提供花卉拍賣技術;藉由ECFA將簽訂之便,聯合進軍崛起的中國等亞太花卉交易市場。臺灣應尋求與荷蘭VBN 或先與荷蘭小型的花卉拍賣交易合作,派一整組種子團隊送去荷
蘭學習花卉拍賣交易,再移植回臺灣。荷蘭政府也可以考慮在臺灣扶植一家亞太版
VBN,就近掌控崛起的中國等亞太花卉交易市場。二大花卉拍賣市場,將互補且形
成良性的競爭,也極符合荷蘭的國家利益。
這是一個雙贏的策略。問題是,上海也是亞太地理中心,更有接近市場腹地的
大優勢,臺灣有更明顯的優勢吸引荷商的青睞嗎?操之在我的關鍵是:兩地誰先培
養足夠多完整的花卉拍賣人才!退一步想,如果VBN 決定落腳上海,臺灣若已有完
整的花卉拍賣人才,一樣可以成為亞太花卉拍賣集散的「雙」中心之一;就像香港
和上海在金融中心的競合一樣。
臺灣目前有約六成的生產出口到東協加一(中國),是臺灣有求於東協,希望
能東協加中、日、韓外,擴大至東協加中、日、韓、臺;免得臺灣被韓國拋在後面
越來越遠。這個目標,朝野有極度高的共識。唯一的歧異是:民進黨認為應該先與
東協等簽自貿協定,ECFA不應列為優先;而國民黨認為,顧及國際現實,必須
先簽ECFA,再尋求與東協等國簽自貿協定。
但問題是,一旦臺灣有幸與東協簽定自貿協定,東協不可能實施中國「讓利」
政策,相反地,大概會用不要拉倒的姿態要求臺灣全面開放水產與農產品進口(甚
至外勞進口)。譬如,東協加一在今年年初正式生效,但中國與東協之間貿易之水
產與農產品關稅早在幾年前已大致降為零。屆時,臺灣的農產品也全面向東協開放
時,消費者當然可明顯感受農產品價格下降之好處;但是,臺灣的農業會面臨如海
嘯般的衝擊。
也就是說,朝野兩黨的主張,「殊途同歸」地把尋求與東協等國簽自貿協定當
終極目標。其結果都會使臺灣農業產業結構面臨大地震般的搖撼而重新調整,這只
是遲早的問題;但兩黨都不打算「現在」就告訴農業選民,也不把精力和資源花在
未雨綢繆上,卻想繼續矇混農業選民,以為對他們的保護和補貼可以持續到永遠。
全球化的浪潮不是臺灣獨力可阻擋。其實大家都知道,臺灣農業最佳策略是升
級而非保護,只是沒人確切知道該往何處升級,如何升級?看來,臺灣農業的真正
問題其實是:沒有像李國鼎、孫運璿這樣的領舵者!(作者為台大農經系助理教授)
臺灣位居亞太交通樞紐,如同荷蘭在歐洲的中心位置一般;於是,荷蘭三百多
年前就把臺灣發展成她的亞太營運中心。如今,荷蘭花卉拍賣市場執世界牛耳,而
亞太花卉交易,尚未整合。筆者認為,現今臺灣確有建立亞太花卉拍賣交易中心的
地利、人和(與荷蘭的歷史關係)之便。
但是,臺灣是否能成為亞太花卉拍賣交易中心之一的先決條件:一是與東協加
六(中、日、韓、紐、澳、印)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特別是與中國的ECFA;其
實,若無ECFA,任何的「亞太中心」都是緣木求魚。二是臺灣能否培養足夠完
整的花卉拍賣交易的專業人才。
就GDP總值而言,跟歐盟、美國比起來,東協加六將會是全球最大市場。就
花卉的供應和消費,相信這個亞太經濟區塊也將形成超過歐盟、美國,成為全球最
大的花卉供應和需求中心。也就是說,跟花卉市場已成熟的歐盟、美國比較起來,
這個將由中國主導的亞太經濟區塊,花卉市場有爆炸性成長的潛力。但是,這個亞
太經濟區塊卻還沒有一個整合花卉供應和需求的花卉拍賣交易「市場」。
政府當初在缺人才、技術、和經驗的條件下,李國鼎等人力排眾議,扶植臺積
電成立,進而孕育了臺灣完整的IT產業。其做法是由政府先派一種子團隊到美國
RCA購買並學習完整的半導體技術。培養了足夠的本土人才和技術後,行政院才
由開發基金出資四五%;最重要的是,修改稅則,說服荷蘭飛利浦也出資入股並提
供技術支援和專利傘保護。這使得臺灣能迅速縮短學習曲線,拉近與先進技術的差
距,很快的成為全球最大晶片代工國。飛利浦也都因此項投資大賺數十倍。
這個極度成功的台荷案例,可以應用在臺灣成為亞太花卉拍賣集散中心的合作
上。也就是說,台荷可以用joint venture 的模式,由臺灣出資,荷蘭提供花卉拍賣技術;藉由ECFA將簽訂之便,聯合進軍崛起的中國等亞太花卉交易市場。臺灣應尋求與荷蘭VBN 或先與荷蘭小型的花卉拍賣交易合作,派一整組種子團隊送去荷
蘭學習花卉拍賣交易,再移植回臺灣。荷蘭政府也可以考慮在臺灣扶植一家亞太版
VBN,就近掌控崛起的中國等亞太花卉交易市場。二大花卉拍賣市場,將互補且形
成良性的競爭,也極符合荷蘭的國家利益。
這是一個雙贏的策略。問題是,上海也是亞太地理中心,更有接近市場腹地的
大優勢,臺灣有更明顯的優勢吸引荷商的青睞嗎?操之在我的關鍵是:兩地誰先培
養足夠多完整的花卉拍賣人才!退一步想,如果VBN 決定落腳上海,臺灣若已有完
整的花卉拍賣人才,一樣可以成為亞太花卉拍賣集散的「雙」中心之一;就像香港
和上海在金融中心的競合一樣。
臺灣目前有約六成的生產出口到東協加一(中國),是臺灣有求於東協,希望
能東協加中、日、韓外,擴大至東協加中、日、韓、臺;免得臺灣被韓國拋在後面
越來越遠。這個目標,朝野有極度高的共識。唯一的歧異是:民進黨認為應該先與
東協等簽自貿協定,ECFA不應列為優先;而國民黨認為,顧及國際現實,必須
先簽ECFA,再尋求與東協等國簽自貿協定。
但問題是,一旦臺灣有幸與東協簽定自貿協定,東協不可能實施中國「讓利」
政策,相反地,大概會用不要拉倒的姿態要求臺灣全面開放水產與農產品進口(甚
至外勞進口)。譬如,東協加一在今年年初正式生效,但中國與東協之間貿易之水
產與農產品關稅早在幾年前已大致降為零。屆時,臺灣的農產品也全面向東協開放
時,消費者當然可明顯感受農產品價格下降之好處;但是,臺灣的農業會面臨如海
嘯般的衝擊。
也就是說,朝野兩黨的主張,「殊途同歸」地把尋求與東協等國簽自貿協定當
終極目標。其結果都會使臺灣農業產業結構面臨大地震般的搖撼而重新調整,這只
是遲早的問題;但兩黨都不打算「現在」就告訴農業選民,也不把精力和資源花在
未雨綢繆上,卻想繼續矇混農業選民,以為對他們的保護和補貼可以持續到永遠。
全球化的浪潮不是臺灣獨力可阻擋。其實大家都知道,臺灣農業最佳策略是升
級而非保護,只是沒人確切知道該往何處升級,如何升級?看來,臺灣農業的真正
問題其實是:沒有像李國鼎、孫運璿這樣的領舵者!(作者為台大農經系助理教授)
「穀賤傷農」的根源
在臺灣,農產品豐收時,「穀賤傷農」;因風、水等天災歉收時,又「菜蟲」
肆虐;農民於是普遍收入低微,日子難過,時常要靠政府的補貼才能過日子。年
復一年,不是被天災蹂躪,就是被菜蟲壓榨,幾乎是農民朋友掙脫不掉的宿命。
而產生這般所謂「宿命」的因素,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農產運銷並非掌握在
農民手裡,而是掌握在盤商手上所致。但這種時常對農民造成剝削的農產運銷體
系是現今臺灣「農委會、農會、小農」三角共生的農業體系下的自然結果。
紐西蘭奇異果長年價格穩定高貴,只有供不應求,從未聽聞其「果賤傷農」。
這是因為紐西蘭全國約2700 多家奇異果農戶團結起來,成立一全國性生產合作
社,再藉著政府資金補助(給一次釣竿而非年年給魚的方式),成立國際行銷管理
公司ZESPRI。政府用很優惠的方式把主要股權讓給農民,所以,該公司2,700 個
供貨果農即是ZESPRI 的股東,也就是ZESPRI 幕後真正的老板。沒有老板會剝
削自己。紐西蘭奇異果全球市場佔用率約20%,全球產量9,000 萬箱, 58 艘專
用船、12 個專用碼頭,這種陣仗決非一個農會、個別農戶所能投資經營的,一
定要團結起來形成經濟規模。相對地,臺灣小農無力單獨掌控行銷通路,只好假
手於農會、行口、果菜批發公司、貿易商等形成的中間貿易商。這是致命的錯誤:
中間貿易商要買低賣高才能極大化利潤,而農民要儘量高價賣出;二者利益相衝
突,法規和道德勸說也難以改變那隻「看不見的手」運作的方向。所以, ZESPRI
的行銷通路不假手外人,其行銷和管理專業人才在半年前即預先規劃如何分配市
場和生產調度,並在全球開拓新市場、創造新需求,以填補日益擴大的產能。他
們做的好,分紅利;做不好,農民股東就叫他們回家吃自己。但臺灣的中間商卻
老是叫小農吃納稅人。
ZESPRI 必須以成本加上些微利潤向「老板」果農收購所有生產的奇異果,
但果農需配合半年前在高度專業下規劃的生產額度生產,免得「果賤傷農」。但
生產收購後的些微利潤是基本利潤,市場賣出後的盈餘才是大利潤。這種契作模
式需要高度專業,於是ZESPRI 用特殊紅利制度來獎勵經營團隊,吸引好的人
才:市場開拓的好,他們分紅也多。
但臺灣現行的農產運銷體系是:農民投入身家成本栽培、採收後,才開始找
買主,不像紐西蘭奇異果農有生產契作的保障。小農也無力預估需求、計畫生產。
由於生鮮產品不像工業製品,保存期限非常短,眾多小農有必須及時賣出的壓
力,而好整以暇的大盤商數寡,故小農時常只好賤價求售。經常是,農民雖用「菜
土」般價格忍痛賣出自己辛苦耕作的成果,消費者還是得忍痛地在零售市場買「菜
金」價的農產品。於是,農產品的產地價和零售價,常見數倍於產地價的價差,
中間商大賺,消費者被海削,農民被剝削。
紐西蘭奇異果的運銷體系大概師承荷蘭。譬如,掌控全球半數以上花卉交易
的荷蘭FloraHolland (年營業額高約1500 億臺幣)是一由約6000 名花農組成的
合作社,所以FloraHolland 的實際擁有者是荷蘭所有花農,而非經銷商、出口
商或農會之類的。他們一起選擇董事會及決定政策;雇用專業經理人執行政策和
管理,專業經理人可分享利潤但不分享經營權。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可以證明這
種不讓行銷商分享經營權的模式能穩定的運作,對農民最有利。這種農企業組織
架構,不僅見於花卉,也見於荷蘭蔬果行銷公司的 Greenery(年營業額約800 億
臺幣),其合作社會員所生產之所有產品,須全數交由Greenery 來專業行銷、包
裝、分級,定價。
紐西蘭和荷蘭的農民處境大概會羨煞大多數臺灣農民。但組織全國性的生產
合作社,再藉由其所形成的經濟規模以掌控行銷通路,與現今臺灣「農委會、農
會、小農」的農業體系相抵觸。相較於紐西蘭的運銷體系師承荷蘭,臺灣的運銷
體系師承日本。
日本明治大學神門善久教授是如此地描述日本農業體制:日本農民比都會居
民有較一致的共同利益(譬如,一淹水大家淹,一盛產一起盛產),因此投票行為
較一致。而大眾媒體一向把農民描述為純樸的弱勢,需要保護;復由於農民比都
會居民有較高的投票率,故農民的集中選票有尾巴搖狗的功效。於是,地方政治
人物需要農民的選票。
日本的農委會(MAFF)一向被批評有過度的人事和預算。為了維持過度的人
事和預算,需要政治人物的護航。因此日本農委會將其龐大資源揖注其白手套,
農會(JA),來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其轄區內農民的投票行為。農民一般是透過鄉鎮
農會取得補貼、種苗、肥料、農藥、貸款、運銷,所謂「拿人手軟」,這使得鄉
鎮農會成為最好的「樁腳」;而地方政治人物選舉需要「樁腳」的幫忙來贏得農
民的選票,選上後再投桃報李支持一個有過度的人事和預算的農委會,這樣農委
會才有資源繼續照顧農會「樁腳」。
因此,日本農委會和農會不樂見小農組織起全國性或有經濟規模的農企業,
因為當小農一切生產事宜都必須以農企或生產合作社唯命是從而不再透過地方
農會時,農會「樁腳」的影響力就淡了。結果,日本對農業的保護是先進國家中
最高的,日本農業總產值恐怕還少於政府的補助,以致於日本農民的平均收入還
高於都會上班族。既然靠政府補貼和農地保護政策就可以過好日子,大部份日本
小農也樂得維持這種沒有經濟規模的小農耕作體制。但唯一的問題是,日本要跟
東協和中國簽自由貿易協定,東協和中國可不會在農產品貿易上對日本「讓利」,
這個保護美夢遲早要醒。
荷蘭農業總產值約佔其GDP 的5%,農民就業人數佔其總就業人數的6%;而農
產品(含加工)出口佔其總出口的17%。這顯示荷蘭農民薪資跟上班族差不多,而
其農產品有國際外銷競爭力。但臺灣農業總產值約佔其GDP 的1%,農民就業人數
佔其總就業人數的5%;而農產品出口佔總出口的1%。這顯示臺灣農民既弱勢又
無國際競爭力。
日本和荷蘭的人均農地相差不很大,但一個團結起來自立自強,擁抱國際市
場(荷蘭FloraHolland 的花卉和Greenery 的蔬果,約七成外銷);而另一個則躲在保護下,自憐人憐,抗拒貿易自由化。看來,臺灣的農業,當初是選錯了師父。
不過,臺灣的農委會正大力推行「小地主大佃農」和推行農地限建,也正輔導一
批農企業上櫃,為臺灣保留糧食安全和經濟規模耕作的空間,其堅持和努力令人
敬佩。
韓國跟歐盟和美國簽了自由貿易協定,但它更需要簽的國家是中國,因為韓
國總出口的23% 是到中國,只有10%到美國;不過,中韓自由貿易的進程主要是
卡在農產品貿易的開放上。從這點看來,臺灣和韓國的國際競爭,有很大一部分
是看二國的農業改革:看誰的農業能先農企化、國際化!
肆虐;農民於是普遍收入低微,日子難過,時常要靠政府的補貼才能過日子。年
復一年,不是被天災蹂躪,就是被菜蟲壓榨,幾乎是農民朋友掙脫不掉的宿命。
而產生這般所謂「宿命」的因素,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農產運銷並非掌握在
農民手裡,而是掌握在盤商手上所致。但這種時常對農民造成剝削的農產運銷體
系是現今臺灣「農委會、農會、小農」三角共生的農業體系下的自然結果。
紐西蘭奇異果長年價格穩定高貴,只有供不應求,從未聽聞其「果賤傷農」。
這是因為紐西蘭全國約2700 多家奇異果農戶團結起來,成立一全國性生產合作
社,再藉著政府資金補助(給一次釣竿而非年年給魚的方式),成立國際行銷管理
公司ZESPRI。政府用很優惠的方式把主要股權讓給農民,所以,該公司2,700 個
供貨果農即是ZESPRI 的股東,也就是ZESPRI 幕後真正的老板。沒有老板會剝
削自己。紐西蘭奇異果全球市場佔用率約20%,全球產量9,000 萬箱, 58 艘專
用船、12 個專用碼頭,這種陣仗決非一個農會、個別農戶所能投資經營的,一
定要團結起來形成經濟規模。相對地,臺灣小農無力單獨掌控行銷通路,只好假
手於農會、行口、果菜批發公司、貿易商等形成的中間貿易商。這是致命的錯誤:
中間貿易商要買低賣高才能極大化利潤,而農民要儘量高價賣出;二者利益相衝
突,法規和道德勸說也難以改變那隻「看不見的手」運作的方向。所以, ZESPRI
的行銷通路不假手外人,其行銷和管理專業人才在半年前即預先規劃如何分配市
場和生產調度,並在全球開拓新市場、創造新需求,以填補日益擴大的產能。他
們做的好,分紅利;做不好,農民股東就叫他們回家吃自己。但臺灣的中間商卻
老是叫小農吃納稅人。
ZESPRI 必須以成本加上些微利潤向「老板」果農收購所有生產的奇異果,
但果農需配合半年前在高度專業下規劃的生產額度生產,免得「果賤傷農」。但
生產收購後的些微利潤是基本利潤,市場賣出後的盈餘才是大利潤。這種契作模
式需要高度專業,於是ZESPRI 用特殊紅利制度來獎勵經營團隊,吸引好的人
才:市場開拓的好,他們分紅也多。
但臺灣現行的農產運銷體系是:農民投入身家成本栽培、採收後,才開始找
買主,不像紐西蘭奇異果農有生產契作的保障。小農也無力預估需求、計畫生產。
由於生鮮產品不像工業製品,保存期限非常短,眾多小農有必須及時賣出的壓
力,而好整以暇的大盤商數寡,故小農時常只好賤價求售。經常是,農民雖用「菜
土」般價格忍痛賣出自己辛苦耕作的成果,消費者還是得忍痛地在零售市場買「菜
金」價的農產品。於是,農產品的產地價和零售價,常見數倍於產地價的價差,
中間商大賺,消費者被海削,農民被剝削。
紐西蘭奇異果的運銷體系大概師承荷蘭。譬如,掌控全球半數以上花卉交易
的荷蘭FloraHolland (年營業額高約1500 億臺幣)是一由約6000 名花農組成的
合作社,所以FloraHolland 的實際擁有者是荷蘭所有花農,而非經銷商、出口
商或農會之類的。他們一起選擇董事會及決定政策;雇用專業經理人執行政策和
管理,專業經理人可分享利潤但不分享經營權。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可以證明這
種不讓行銷商分享經營權的模式能穩定的運作,對農民最有利。這種農企業組織
架構,不僅見於花卉,也見於荷蘭蔬果行銷公司的 Greenery(年營業額約800 億
臺幣),其合作社會員所生產之所有產品,須全數交由Greenery 來專業行銷、包
裝、分級,定價。
紐西蘭和荷蘭的農民處境大概會羨煞大多數臺灣農民。但組織全國性的生產
合作社,再藉由其所形成的經濟規模以掌控行銷通路,與現今臺灣「農委會、農
會、小農」的農業體系相抵觸。相較於紐西蘭的運銷體系師承荷蘭,臺灣的運銷
體系師承日本。
日本明治大學神門善久教授是如此地描述日本農業體制:日本農民比都會居
民有較一致的共同利益(譬如,一淹水大家淹,一盛產一起盛產),因此投票行為
較一致。而大眾媒體一向把農民描述為純樸的弱勢,需要保護;復由於農民比都
會居民有較高的投票率,故農民的集中選票有尾巴搖狗的功效。於是,地方政治
人物需要農民的選票。
日本的農委會(MAFF)一向被批評有過度的人事和預算。為了維持過度的人
事和預算,需要政治人物的護航。因此日本農委會將其龐大資源揖注其白手套,
農會(JA),來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其轄區內農民的投票行為。農民一般是透過鄉鎮
農會取得補貼、種苗、肥料、農藥、貸款、運銷,所謂「拿人手軟」,這使得鄉
鎮農會成為最好的「樁腳」;而地方政治人物選舉需要「樁腳」的幫忙來贏得農
民的選票,選上後再投桃報李支持一個有過度的人事和預算的農委會,這樣農委
會才有資源繼續照顧農會「樁腳」。
因此,日本農委會和農會不樂見小農組織起全國性或有經濟規模的農企業,
因為當小農一切生產事宜都必須以農企或生產合作社唯命是從而不再透過地方
農會時,農會「樁腳」的影響力就淡了。結果,日本對農業的保護是先進國家中
最高的,日本農業總產值恐怕還少於政府的補助,以致於日本農民的平均收入還
高於都會上班族。既然靠政府補貼和農地保護政策就可以過好日子,大部份日本
小農也樂得維持這種沒有經濟規模的小農耕作體制。但唯一的問題是,日本要跟
東協和中國簽自由貿易協定,東協和中國可不會在農產品貿易上對日本「讓利」,
這個保護美夢遲早要醒。
荷蘭農業總產值約佔其GDP 的5%,農民就業人數佔其總就業人數的6%;而農
產品(含加工)出口佔其總出口的17%。這顯示荷蘭農民薪資跟上班族差不多,而
其農產品有國際外銷競爭力。但臺灣農業總產值約佔其GDP 的1%,農民就業人數
佔其總就業人數的5%;而農產品出口佔總出口的1%。這顯示臺灣農民既弱勢又
無國際競爭力。
日本和荷蘭的人均農地相差不很大,但一個團結起來自立自強,擁抱國際市
場(荷蘭FloraHolland 的花卉和Greenery 的蔬果,約七成外銷);而另一個則躲在保護下,自憐人憐,抗拒貿易自由化。看來,臺灣的農業,當初是選錯了師父。
不過,臺灣的農委會正大力推行「小地主大佃農」和推行農地限建,也正輔導一
批農企業上櫃,為臺灣保留糧食安全和經濟規模耕作的空間,其堅持和努力令人
敬佩。
韓國跟歐盟和美國簽了自由貿易協定,但它更需要簽的國家是中國,因為韓
國總出口的23% 是到中國,只有10%到美國;不過,中韓自由貿易的進程主要是
卡在農產品貿易的開放上。從這點看來,臺灣和韓國的國際競爭,有很大一部分
是看二國的農業改革:看誰的農業能先農企化、國際化!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