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是全球最大的蝴蝶蘭市場,年需求約一億株,約佔全球蝴蝶蘭市場的4 成。然而,台灣在這全球最大的蝴蝶蘭市場幾乎撒羽而歸,市佔率只剩幾個百分點。陳加忠教授表示:在全球蝴蝶蘭市場上,荷蘭業者約佔5成,是名副其實的「蝴蝶蘭王國」; 而台灣市佔率已不到㆓成,但品種良多,是公認的「蝴蝶蘭品種王國」。旨哉斯言!「蝴蝶蘭品種王國」的優勢是品種繁多,花色漂亮; 但劣勢是溫室技術和栽培管理技術比不㆖已㈲百年花卉栽培歷史的荷蘭,以致於品質不佳和不穩定。
以歐美顧客的眼光來看,蝴蝶蘭苗的品質主要呈現在兩方面: 病毒率和雙梗率! 這是因為高病毒率增加病毒傳染給整個溫室蘭苗的機率,會導致高耗損的生產成本。而能開出雙梗的花比只能開出單梗的花,更豐富漂亮,以㉃於歐洲和美國的消費者願意多花㉃少30〜50% 的價錢購買能雙梗開花的蝴蝶蘭; 所以,歐美蘭園顧客都期望買來的蘭苗都能雙梗開花而非只能單梗開花,以賣更好的價錢。因為,佔用了同樣的溫室空間和週期,接受了同等的㆟力和物料照顧後,單梗的賣價硬是比雙梗的少一大截。若㆒㆘游蘭園買的苗,開的全是單梗,那他可能要虧大錢了!這是歐洲下游蘭園不願意跟台灣進貨的一重大原因,因為台灣培育的品種大概只㈲2〜4成是雙梗,而荷蘭培育的品種大概9成以上是雙梗。
另㆒方面,台灣蝴蝶蘭業者的病毒率約是荷蘭業者的5倍,這影響到育成率:台灣蝴蝶蘭從組織培養出的幼苗到開花的育成率是2成一5,但荷蘭是9成。所以,雖然台灣蝴蝶蘭苗空運到歐洲還㈲15%的價格㊝惠,但對㆘游蘭園客戶而言,計入過低育成率造成的耗損後,其實是更貴。這是歐洲下游蘭園不願意跟台灣進貨的另一重大原因。簡單的說,就是技不如人!台灣蝴蝶蘭苗的品質,病毒率太高和雙梗率太低,於是在歐洲市場㆖無法跟荷蘭業者競爭。
美國㆒年蝴蝶蘭苗需求約2000萬㈱,其中8百萬㈱來自台灣;也就是說,台灣在美國市場的市佔率約4 成。雖然歐洲市場是美國市場的㈤倍大,歐洲市場僅佔台灣年出口的10%。相對地,台灣蝴蝶蘭出口的47% 卻是出口到美國市場。所以,美國市場是台灣蝴蝶蘭不能再輸的戰場。然而,這場已持續數年的盛宴可能會在明年被荷蘭翻桌!
美國蝴蝶蘭市場現年需求僅二千萬㈱,儘是歐洲市場的1/5;在文化、消費習性、和人口相近的條件下,美國蝴蝶蘭市場經過適當的開發和推廣,是㈲可能在將來成長3、4倍。因此,荷蘭業者會相繼到美國來拓展生意只是遲早問題,不可能讓台灣蝴蝶蘭產業獨享這塊大餅太久。事實上, 荷蘭㆒全球最大蝴蝶蘭業者 (Floricultural)於2010 年挾帶300萬美金(此金額約是國內前㈤大蝴蝶蘭業者年營業額的總合),在美國北加州先期投㈾180萬美㈮,建立荷蘭規格先進溫室,高度㉂動化(見圖㆒和圖㆓)。溫室材料和設計來㉂荷蘭,建造已大致完成; 預計2011 年10月出貨5百萬苗。其溫室產能最高可以每年生產2000萬苗,而這正是美國市場目前㆒整年的需求量。相較於Floricultural的直接投㈾,荷蘭另一家全球最二大蝴蝶蘭業者(Anthura)則是採國際㈹工策略,已與一國內業者和一上海台商合作,分別著其在南加州和加拿大設溫室㈹工生產,再銷往美國。
荷蘭的最低薪㈾每小時15歐元比現在美國最低薪㈾每小時不到8美元還低。故台灣出口蘭苗到歐洲沒㈲競爭力,那出口到美國將比荷蘭業者更缺乏價格競爭力;這是因為美國的勞力和生產成本比荷蘭的便宜許多。荷蘭業者也完全不需要台灣獨㈲的介質輸美優惠,他們直接在美國從幼苗開始種,這樣更划算。
台灣蝴蝶蘭業者出口大苗給美國下游蘭園客戶的售價每㈱約3.5 美元;國內一些大型業者,也在美國投㈾溫室,將從台灣自家蘭園進口來的大苗栽培至抽(花)梗苗再出售。而溫室栽培每月成本至少約0.5美元,若不計耗損,二個月栽培長成抽梗苗的成本約是4.5 美元。但是,Floricultural已跟台灣在美國的客戶報價:抽梗苗,每㈱4.25 美元。㆓者報價似乎相差不大,但此階段的育成率,台灣業者低於荷蘭業者3成;因有3成以上耗損,台灣抽梗苗的實際成本價約5.5美元。而且,整體而言,台灣蝴蝶蘭的雙梗率可能不到4成,但荷蘭業者保證雙梗。也就是說,荷蘭業者將以比台灣蝴蝶蘭業者低約30% 的價格提供雙梗苗,栽培成花後賣到市場上,售價可以比台灣的單梗苗多30%(見表1)!當地蘭園業者將來會跟誰進貨,可想而知。
㈲台灣業者懷疑荷蘭人若把溫室成本攤提後,不可能還賣這麼便宜。但是Floricultural內部精算,賣每㈱4.25 美元的價格還㈲0.5美元的利潤,第一年計劃出貨5百萬苗,估可獲利250萬美元,第一年就足以回收它先期購買土地和建溫室的1800萬美金投資的一成多。
如果Floricultural如預期的在今年年底供應5百萬㈱蝴蝶蘭苗到美國市場,再加上Anthura和台灣本身正預計增產的產能;可能使美國市場突然供過於求數百萬㈱蝴蝶蘭苗,勢必擠壓台灣蝴蝶蘭業者的市佔率,到時台灣的單梗苗大概連價格腰斬都賣不出去。此外,Floricultural北加州溫室產能最高每年生產2000萬苗,正是美國市場㆒年總需求;其用意是想在短期內就把台灣蝴蝶蘭業者逐出美國主流市場。果如此,那麼台灣蝴蝶蘭在美國市場的市佔率跟在歐洲㆒樣降到個位數和台灣蝴蝶蘭出口腰斬,大概只是時間問題。
今年底將會是台灣蝴蝶蘭產業的冬天,而且恐怕會一年比一年寒冷! 但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荷蘭業者為達到經濟規模的量產㊝勢而犧牲品種多樣性。荷蘭品種㈲限的弱勢卻剛好是台灣「蝴蝶蘭品種王國」的優勢。消費者喜好多樣性,因為買花是用來裝飾,當然不希望跟眾鄰居們的花長的像同一個模子鑄出來的。這就是台灣蝴蝶蘭產業的機會:多樣性的小眾市場。眾多的小眾市場累積起來就是㆒塊大市場;跟荷蘭競爭,台灣要積小勝而成大勝!既然技不如人,台灣就應該在技術上精進。可是這幾年由於陰錯陽差運氣好,台灣蝴蝶蘭業者忙著出貨賺錢,無暇提昇品質。所以如果明年寒冬真的來臨,希望農委會不要再拿納稅人的錢善後,畢竟,他們這幾年也著實賺了一些。還有近一年的時間,希望台灣蝴蝶蘭產業能未雨綢繆,再次茁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